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 课程背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2024年15-18日在北京召开,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所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习近平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学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全党要深入学习领会全会精神,全面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重大原则、重大举措、根本保证,并上下要齐心协力抓好《决定》贯彻落实,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 课程收益: ● 了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 ● 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 把握《决定》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与系统部署 ● 明确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基本要求,结合实际把全会精神落到实处 课程时间:2天,6小时/天 课程对象:国企各行业、各领域、各单位党员干部 课程方式:课堂讲授、小组研讨、案例分析、小组汇报 课程大纲 说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课程导入:《决定》概览 1. 《决定》的文本结构 2. 《决定》的内容要点 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决定》的说明 针对《决定》涉及的十五个方面的内容,分专题有侧重地解读全会精神 专题一:二十届三中全会概况 一、历史回顾:改革开放后,历届三中全会 1. 十一届:1978.12.18-22——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2. 十二届:1984.10.20——经济体制改革 3. 十三届:1988.9.26-30——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 4. 十四届:1993.11.11-14——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 十五届:1998.10.12-1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6. 十六届:2003.10.11-14——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7. 十七届:2008.10.9-12——新形势下推逬农村改革发展 8. 十八届:2013.11.9-12——全面深化改革 9. 十九届:2018.2.26-28——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10. 二十届:2024.7.15-18——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二、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代背景 1. 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 1)贸易保护主义 2)逆全球化 2. 国内发展经济的三重压力 1)面临需求收缩 2)供给冲击 3)预期转弱等多重压力 3.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与机遇 产业变革加速: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新能源等前沿领域竞争加剧 4. 人民群众新期待 ——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社会民生领域的关注度和期待值不断提升 三、深化改革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1. 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仍不均衡 2. 市场监管面临新挑战 3. 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完全到位 4. 政府宏观调控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仍需提升 5. 科研成果数量众多,但转化率较低 6. 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7. 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机制需要优化 8. 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和效率还需提高 9. 养老保障体系面临巨大压力 10. 医疗保障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11. 基层社会治理面临诸多新挑战 12.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13. 生态环境监管体制仍需进一步理顺 14. 环境经济政策的激励作用发挥不足 15. 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升级面临诸多困难 四、三中全会《决定》的主要内容 1. 三大板块 第一板块:总论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 第二板块:分论 ——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等方面部署改革 第三板块:党的领导 ——加强党对改革的领导、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2. 十五个部分 1)重大意义、总体要求 2)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4)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 5)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6)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7)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 8)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 9)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10)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11)健全保障和改善民主制度体系 12)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13)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14)持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 15)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 五、深化改革的目标 1. 总目标 ——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完成时间 ——以5年为期,到202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80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 3. 阶段性目标 1)全面建成咼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 3)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4. “七个聚焦” 1)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3)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4)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5)聚焦建设美丽中国 6)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 7)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 5. 深化改革的六个原则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3)坚持守正创新 4)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 5)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6)坚持系统观念 专题二: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 《决定》第四条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 知识导入:政党的由来 一、为什么把党的全面领导放在第一个原则? 2. 是全面深化改革经验的深刻总结 3.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4. 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和风险挑战的可靠保证 总之,没有党的领导,就会出现: ——在组织上,一盘散沙 ——在思想上,一片茫然 ——在行动上,一片混乱 二、怎么做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1. 坚持“二二四四”原则 1)坚持“两个确立” 2)做到“两个维护” 3)增强“四个意识” 4)坚定“四个自信” 现场互动:知识问答 2. 落实党中央部署的机制 1)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 2)制订落实方案科学论证 3)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 群众路线:基层群众、专家学者、无党派人士(政协) 3. 提高党员干部的能力水平 1)掌握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 2)试点试验典型引路 3)注重实践锻炼 4. 选择任用优秀的干部 1)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2)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 3)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 4)健全担当作为激励机制 5)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知识拓展:“三个区分开来” 专题三: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目标: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国企+民企) 知识拓展:经济强是国家强的基础、世界企业500强各国占比、央企知多少 国企功能定位: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 ——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更好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 一、国企存在的问题 1. 资产收益率不高、创新能力不足、价值创造能力不强 2. 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多 3. 经济增长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 4. 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 5. 可能产生颠覆性影响的未来技术、未来产业布局还相对滞后 二、国资国企改革的方向 1. 坚持党对国资国企改革的全面领导这一根本原则 2. 坚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总目标 3. 坚持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改革重点 4. 坚持“放得活”与“管得住”的辩证统一 三、国资国企的发展方向 1. 完善主责主业管理 知识拓展: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 2.进一步深化分类改革、分类考核、分类核算 3. 健全国有企业推进原始创新制度安排 4. 完善国资国企管理监督体制机制 专题四: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一、为什么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1. 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2. 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 3. 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基本原则 1. 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2. 必须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作用 3. 必须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4. 必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三、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点任务 1. 要达到三个目标 1)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 2)市场监管公平统一 3)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 2. 重点抓好五个方面 1)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 2)强化统一的市场监管 3)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 4)完善流通体制 5)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专题五: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 知识导入: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包括哪些? ——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 一、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的意义 1. 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 2. 市场准入是经营主体参与经济活动的前提 3. 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 4. 社会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健康规范高效有序运行的重要基础 二、我国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 新型产权保护有待加强 2. 执法司法效率和公平性需提升 3. 市场准入的隐性壁垒仍待破除 4. 企业退出机制有待优化 5. 公平竞争审查刚性不足 6. 执法协作与监管效能有待提高 7. 信用法律法规不完善 8. 金融市场制度有待优化 9. 土地市场改革需深化 三、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必须遵循的原则 1.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2. 坚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3. 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制度完善 4. 坚持对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对待 四、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的主要任务 1. 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制度 2. 持续完善市场准入制度 3. 切实完善公平竞争制度 4. 不断健全社会信用制度和监管制度 专题六: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 ——第十三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第十四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第十五条: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问题导入:什么是体制机制? 体制: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权力划分等方面的具体体系和组织制度的总称,是一个系统的基本架构和运行规则的总和 机制:通常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动态过程和方式,是系统运行的内在规律和工作原理 体制与机制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一、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重要意义 1. 是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技术基础的重要保障 2. 是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现实要求 3. 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 4. 是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的必然选择 二、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内在要求 1. 坚持有效市场、有为政府一体发力 2. 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 3. 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设计 4. 坚持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贯通 三、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重点任务 1.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2.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3.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4. 构建良好创新生态 5. 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 1)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 2)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3)建强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4)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5)健全激发创新主体内生动力机制 6)推进科技基础能力建设统筹和开放共享 7)营造创新资源优化配置良好生态 专题七: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一、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 1. 这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找的迫切需要 2. 这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3. 这是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必然要求 二、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方向原则 1.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科学指引 2. 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原则 3. 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为重要目标 4. 以调动全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 三、全面落实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重点任务 1. 建立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长效机制 2. 持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3. 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4. 完善党员教育管理、作用发挥机制 5. 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 四、全面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 1. 提高干部“八种本领”“七种能力” 2. 推动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提升常态化、长效化 专题八:着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一、党风廉政建设任重道远 1. 腐败危害巨大 2. 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依然存在 1)搞任人唯亲、排斥异己的有之 2)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的有之 3)搞匿名诬告、制造谣言的有之 4)搞收买人心、拉动选票的有之 6)搞自行其是、阳奉阴违的有之 7)搞尾大不掉、妄议中央的也有之 二、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的重要原则 1. 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2. 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 3. 坚持以改革精神防治腐败 4. 坚持永远在路上的执着坚定 三、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的重点任务 1. 健全党领导反腐败斗争的责任体系 2. 始终保持高压惩治震慑力度 3. 健全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同查同治机制 4. 完善权力配置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机制 5. 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和反腐败法律体系 6. 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 专题九: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 专题导入: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历史典故: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红色故事:抓而不紧,等于不抓 一、抓落实的方法途径 1. 准确理解每项改革举措的指向和内涵 2. 结合实际科学制定改革任务书、时间表、优先序 3. 明确各项改革实施主体和责任 4. 完善改革督察和评价制度 5. 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推进改革落实 二、纠正抓落实中的不良现象 1. 消极畏难 2. 贪图虚功 3. 简单草率 4. 虎头蛇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