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课程大纲 课程前沿 1、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低碳发展关乎人类未来。工业革命以来,化石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但也产生资源枯竭、气候变化、地缘政治冲突等问题。加快能源转型发展,实现能源永续利用,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为世界经济提供不竭动力,已成为各国共识 2、新中国成立75年来,能源事业加快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 生产国和消费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能源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能源消费革命、供给革命、技术革命、体制革命和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新时代能源发展指明了前进 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课程收益 1、把握中国能源转型的方向 2、掌握中国能源绿色转型的必然 3、学习中国能源绿色供给和绿色应用的大方针 4、借助能源新质生产力推动能源治理现代化 课程时间 1天 pm9:00—12:00 pm14:00-17:00 课程对象 1、能源行业/电力企业高层管理人员 2、能源行业/电力企业公司业务骨干 3、能源行业/电力企业储备干部 课程形式 讲授法、现场研讨法、场景分析法、电影教学法等 课程纲要 第一单元 新时代中国能源转型之路 一、能源转型是必由之路 1、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就是一场能源转型史 2、能源的开发利用,是人与自然互动的重要方面 3、中国的能源转型,注重加快转变能源发展方式、转换能源发展动力 4、能源转型必然带来产业和经济转型 二、坚定不移加快能源转型 1、人类能源转型大势就是能源低碳路径 2、中国顺应全球能源发展大势,坚定不移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 3、中国能源转型的理念原则 三、中国能源转型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1、十年来,在能源安全新战略指引下,中国深入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 2、中国能源转型推动清洁能源发展驶入快车道 3、中国能源转型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4、中国能源转型保障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5、中国能源转型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 6、中国能源转型为全球能源转型、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重要贡献 第二单元 厚植能源绿色消费的底色 一、强化节能降碳制度约束 1、始终坚持节能优先方针,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 2、用好能耗双控指挥棒 3、构建立体化节能管理体系 4、创新市场化节能方式 二、推动重点领域节能提效 1、节能提效要啃“硬骨头” 2、深挖工业领域节能潜力 3、推广绿色节能建筑 4、全方位构建清洁高效的交通运输体系 5、建设节约型公共机构 三、培育绿色能源消费新模式 1、促进可再生能源消费 2、促进终端用能电气化低碳化 3、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4、促进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第三单元 加快构建能源供给新体系 一、推动非化石能源高质量发展 1、推动风电、光伏发电跃升发展 2、因地制宜开发水电 3、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甚至内地核电 4、推动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发展 二、促进传统能源和新能源协同发展(新能源和传统能源的协同,输出稳定的电能) 1、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 2、推动油气绿色转型发展 3、推动传统能源和新能源协同发展 三、提升能源系统韧性 1、加强能源管网互联互通 2、提升能源储备应急能力 3、提升能源系统调节能力。 4、提高多能互补能力 第四单元 大力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 一、健全能源科技创新体系 1、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 2、加强能源科技协同创新 3、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二、加快能源转型科技创新 1、瞄准世界能源科技前沿 2、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技术 3、高速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 4、提升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水平 三、打造能源产业升级新增长点 1、大力推进数字技术与能源产业深度融合 2、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推动能源产业转型升级 3、培育能源新业态新模式 第五单元 推动能源治理现代化 一、构建公平开放、有效竞争的能源市场 1、深入推进能源市场化改革 2、持续深化能源市场化改革 3、建设全国统一的能源市场 4、完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 二、加强政府引导和服务 1、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2、强化规划引领 3、加强政策支持 4、提升监管效能 三、加强能源转型法治保障 1、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2、健全法律制度体系 3、提升依法行政水平 4、加强能源司法服务 第六单元 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中国为全球绿色发展提供新动能 1、中国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2、中国能源绿色发展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引擎 3、中国新能源产业为全球提供绿色动力 4、中国扩大开放为深化清洁能源国际合作创造新机遇 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绿色能源合作 1、中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2、持续推动“一带一路”绿色能源合作 3、共同打造高水平能源合作平台。 三、共同促进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 1、共同深化能源转型务实合作 2、共同维护全球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 3、共同提升全球能源可及性 4、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 后言: Q&A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