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TT国际专业讲师培训(高级班) 项目介绍   
  
 
学习成果分析表 【项目介绍】 PTT是PRESENTATION OF TRAINER TRAINING的缩写,即训练培训师在讲台上的展示能力,全球培训界统称为“PTT国际专业讲师培训”。 “PTT国际专业讲师培训”是中国培训师培训权威导师 周平及其团队多位培训专家引用国际最高级别培训师培训版权课程中经典实用内容,结合多年企业实施培训经验开发而成。2003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认证并颁发版权证书课程。 在设计上,本课程覆盖课程设计、授课技巧、互动能力、感染力、表达能力和PPT制作等六大培训师能力模型,重视培训师标准后修炼和基本功修炼,充分考虑新手培训的程度和需求,旨在帮助学员实现从“授课不专业”到“掌握培训师必备授课能力”的转变,尤其适合作为企业培训师的入门课程。   【学员对象】   1.   历届PTT国际专业讲师培训中级班学员; 2.   成熟企业培训师; 3.   中小学成熟老师; 4.   经常参加、主持会议的中层以上级别干部; 5.   职业讲师。   【学员收益】 1.   帮助学员掌握25组以上授课语言套路,从此老师课程语言表达流畅、授课语言情感丰富、老师表达内容扣人心弦,达到内容需要的最佳效果。 2.   帮助学员掌握老师全方位授课技能、撑握课程紧急问题应对能力。 3.   训练培训师课程全方位互动能力,学习过高级班课程的老师,从此课程不会沉闷,如果参加高级班训练的老师责任心和学习能力够强,他以后的课程中绝对不会有学生在课程中走神现象。 4.   帮助学员掌握和发挥幽默授课能力、提升培训师课程中的艺术性。 5.   帮助培训师克服授课紧张,从此从容授课。 6.   帮助培训师掌握学员学习心理,并运用学生学习心理,将课程讲到更加适合学员学习心理。 7.   帮助培训师掌握课程设计能力,提升老师课程内容布局逻辑。 8.   提升培训师课程中激发学员学习兴趣能力,减少课程中因为“学生经常认为内容不重要”而对学习缺乏兴趣。 9.   帮助培训师掌握以后自我分析问题、掌握长期进步思路架构构建,标准培训师成为能自我完善的培训师。 10.  帮助培训师根据不同课程特性制定最佳课程风格的能力,帮助培训师根据每个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目的有效设计课程的能力。 11.  帮助培训师掌握静态授课(规定讲台,摄像头规定机位)能力。   【企业收益】 1.   收获一批高水平的企业培训师 2.   收获可持续培训师内部成长系统 3.   收获一批能独立开发课程的培训师 4.   能现场每人开发二套每套90分钟的岗位课程 5.   能现场搭建可循环的培训师内部训练系统 6.   能满足企业所有基础的内部培训需求 7.   能直接提升企业未来所有内部培训师授课质量 8.   能直接推动企业内部人才完善系统   【授课方式】 n   导师讲解课程知识:50%-65% n   学员依据授课技巧结合企业课题训练:20%-30% n   老师所教知识和技能如何应用的讨论:10%-15%    
  【课程大纲】   第一天上午 第一篇章 学与用 一、教而不学谁之过 帮助培训师认识到老师授课学生不爱学习的原因分析。 二、学而不用谁之过 帮助培训师认识到老师教的方法,学生不按老师说的去做的原因分析。 四、培训师对课程应该具备的准确思考分析 教学目的:解决老师内容好但学生现场不爱学习的问题;解决老师实战性强但学生回去后不按照标准操作的问题   第二篇章 培训学习链 一、课程的三大组成部分 二、课程内容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三、授课技巧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四、课程教学价值在课程中如何得到实现 五、如何保证课程中学生思想、认知、行为的一致性 教学目的:提升培训师对什么是课程,什么是教学,的了解与认知。   第三篇章 PTT课程目的及课程宗旨 一、让一切课程更美丽的三大元素及课程目的在常规课程中的有效呈现 二、PTT课程核心宗旨——培训师展示学 三、展示学对每个人成长的价值 四、培训师课程中要做的重要展示 教学目的:提升培训师对课程展示的认知与方法了解,提升培训师的每半小时课程设计技术。   第一天下午 第四篇章 培训师一生三个重要词 一、培训师第一个重要词——感性 1.   感性是抓住学生注意力的唯一工具 2.   感性在课程中包括的方法 3.   感性在课程中的使用时长及频次 教学目的:感性是抓住学生注意力的唯一工具。提升培训师在课程中抓住学生注意力的方法。   二、培训师第二个重要词——理性 1.   理性是学生学习到知识的保障 2.   理性在课程中的二种展现形式 3.   不同学生级别需要的理性内容比例 4.   理性在课程中的使用时长及频次 教学目的:理性是学生学到知识的保障。训练培训师做好每30分钟课程理论布局。   三、培训师第三个重要词——互动 1.   互动是课程范围与课程质量的保证 2.   互动在课程中的使用时长及频次 3.   培训师一生三件事 4.   培训师使命 教学目的:互动是课程质量的保证。训练培训师了解互动价值,掌握互动的频次。   第五篇章 四种培训师风格 一、“玄”的培训师风格 1.   “玄”的培训师风格特点 2.   “玄”的培训风格适合讲的课程分析 3.   老师在课程中玄的时间比例 教学目的:让培训师知道并掌握知识性、理论性课程的授课要点。    
  二、“烦”的培训师风格 1.   “烦”的培训师特点说明 2.   “烦”的培训风格适合讲的课程分析 3.   “烦”的风格在课程中的时间比例 教学目的:让培训师知道和掌握操作性、技能性课程的授课技术要点。   三、“闹”的培训师风格 1.   “闹”的培训师风格特点说明 2.   “闹”的培训风格适合讲课程分析 3.   “闹”的风格在课程中的时间比例 教学目的:让培训师知道和掌握励志性课程,心态类课程,素质类课程的授课技术要点。   四、“实”的培训师风格 1.   “实”的培训师风格特点说明 2.   “实”的培训风格适合讲的课程分析 3.   “实”的风格在课程中的时间比例 教学目的:让培训师知道高端培训师每个知识点,每张PPT应该具备的元素和要点。    
  PTT培训师第一次(90秒)微课程训练 1.   每人根据第一天学习的授课技巧,结合以后要讲的课程内容进行90秒微课程讲课实战训练 2.   老师对每人进行口头和书面点评,帮助每人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3.   学员讨论:今天我的问题分析、我发挥的好的一面,我发挥比较糟糕的一面 活动目的:让导师了解每位培训师的基本功,同时让每位培训师通过老师的点评,了解自己以前授课中的问题。   第二天上午(五天四晚:第一天晚上)   第六篇章 课程设计与培训师常规授课技巧 一、培训师有效准备 1.   培训师有效课程准备的重要性 2.   用有效准备让培训师今天最好的状态成为明天的基本功 3.   培训师有效准备的10个标准 教学目的:让培训师知道正确的课程准备方法,同时让培训师在以后的课程准备中形成:昨天最好的状态成为明天的基本功。   二、培训师课程紧张分析与处理 1.   培训师课前及课程紧张分析 2.   用互动和感性缓解课程紧张 3.   用课程备注缓解课程内容生疏 4.   用高水平提问提升培训师信心 5.   用讲故事方法缓和培训师与学员初见面不适应 6.   用口号和集体朗读的方法将课程推向高潮 7.   用标准的肢体与激情带动学生融入课程 教学目的:提升老师化解授课紧张的能力,让培训师在较为放松的身体壮态下尽情发挥。   三、培训师课程强拆法技术训练 1.   课程强拆法解释 2.   课程强拆法案例 3.   课程强拆法四步骤 4.   课程强拆法要达到的标准及原则 5.   学员进行强拆法实战训练 教学目的:提升培训师对标题性课程,学生现场提问的解答与授课技术,同瞬间构思整理十倍的课程内容信息量。    
  四、课前对学员进行主观看法建设 1.   学员主观看法分析与解释 2.   学员希望解决的三个课程顾虑分析 3.   研讨会:如何解决学员学习的三大顾虑 教学目的:解决学生不爱学习的问题,解决学生不重视课程内容的问题。   第七篇章 学员人格模式的三个步骤 一、课前及主要内容前学员思想建设 1.   让学员认为课程内容很重要比内容本身重要更重要 2.   对学员思想建设的常用方法讨论 3.   标准的思想建设方法 教学目的:全面提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重视,学生对内容越重视教学效果就越好。   二、课程全程学员感受设计 1.   学员感受对课程的重要性分析 2.   学员感受的三大期望值分析 教学目的:提升学生对全课程的每一分钟的良好感受,学生一瞬间的课程感受不好,后面半小时内很难有良好的学习状态。   三、老师推动学员课程行为设计 1.   只有行为融入才是课程融入 2.   对学员进行三大期望融入指引 教学目的:提升老师用积极的课程行为,带动学生积极的学习行为。     第二天下午(五天四晚:第二天上午)   第八篇章 培训师大面积互动 一、培训师大面积互动的五个级别分析 1.   一级大面积互动分析与常用技巧 2.   二级大面积互动分析与常用技巧 3.   三级大面积互动分析与常用技巧 4.   四级大面积互动分析与常用技巧 5.   五级大面积互动分析与常用技巧 教学目的:提升培训师大型互动的能力,让培训师学习和掌握近百个大型互动技巧,并且掌握每个互动技巧所匹配的课程内容。    
  二、培训师八大问话组合技巧训练 1.   一对一封闭式二组合问话训练 2.   一对一开放式二组合问话训练 3.   一对多经典封闭式二组合问话训练 4.   一对多经典开放式二组合问话训练 5.   一对一常规三组合问话训练 6.   一对多常规三组合问话训练 7.   一对多经典大规模三组合问话训练 8.   一对多经典大规模五组合问话训练 教学目的:训练培训师掌握六大独立问话技巧及七大组合问话技巧,提升培训师现场随机与学员交流的能力。   三、课程研讨会技术标准   四、培训师课程互动的六大系列技巧汇总      
  第三天上午(五天四晚:第二天下午)   PTT高级班第二次微课程训练(每人训练4分钟+对每人点评2分钟) 1.   每人240秒讲课训练 2.   根据前面学习的所有技巧结合培训师以后要讲的课程进行训练 3.   所有学员多角度对每人进行书面优缺点点评 4.   老师对每人进行书面优缺点点评,帮助培训师知道自己要改进的地方 5.   培训师口头点评及对全班培训师进行点评技巧和能力训练 6.   所有学员风格、优点、缺点分析 训练目的:训练培训师结合自己以后要授课的内容,根据前两天学习的授课技巧进行技巧与内容的融合训练,预防有些老师学习授课技巧后无法将技巧与后面的授课进行结合。    
  第三天下午(五天四晚:第二天晚上)   第九篇章 开心金库、预演未来 一、培训师课程开心金库 1.   在课程中带给学员快乐的重要性 2.   快乐元素的四个方面分析 3.   研讨会:常用快乐元素技巧 4.   培训师常用快乐元素汇总 5.   快乐元素的使用标准及频次 教学目的:提升培训师课程中的幽默授课能力,帮助培训师在课程中带给学生无尽快乐。   二、培训师课程预演未来技术 1.   预演未来的四大目的 2.   用语言带领进入思想境界训练 3.   内容与内容的连接技巧分析训练 4.   感性、理性、互动配比分析及训练 5.   重要教育价值分析及训练 教学目的:帮助培训师懂得对自己每分钟的课程进行问题发现,将授课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在课程准备中有效解决。    
  第四天上午(五天四晚:第三天上午)   第十篇章 培训师语言表达训练 一、培训师肢体语言训练 1.   肢体语言在课程中的重要性 2.   指示令肢体训练 3.   数字令肢体训练 4.   情感令肢体训练 5.   全方位手势肢体结合训练 6.   走动、步法步骤训练 7.   形体动作标准训练 8.   眼神、表情标准技巧训练 9.   手眼身法步结合训练 教学目的:提升培训师的肢体形象规范,通过肢体的规范提升培训师的威仪与气场,这是学生对老师内容信任度的保证。   PTT高级班第三次微课程训练(上) (每人训练6分钟+对每人点评2分钟,每人共需要8分钟) 1.   培训师结合老师前面讲过的所有技巧,结合以后自己要讲的内容进行“技巧+内容”的结合训练 2.   所有学员对每人进行书面优缺点点评 3.   老师对每人进行书面优缺点点评 4.   老师对每人进行口头优缺点点评,帮助训练者了解自己的不足与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和知道如何改进   第四天下午(五天四晚:第三天下午)   第十篇章 培训师语言表达训练 二、培训师理性语言训练 1.   理性语言在课程中的重要性 2.   顺势理性语言训练 3.   序列理性语言训练 4.   程式理性语言训练 5.   等式理性语言训练 6.   定义理性语言训练 7.   理性内容标准发音技巧训练 8.   六种理性语言文章结合训练 教学目的:提升培训师语言组织能力,提升培训师语言理论及语言套路技术,提升培训师对重要内容语气的精准度。    
  PTT高级班第三次微课程训练(中) (每人训练6分钟+对每人点评2分钟,每人共需要8分钟) 1.   依据已学技巧,结合要讲内容训练“技巧+内容” 2.   所有学员对每人进行书面优缺点点评 3.   老师对每人进行书面优缺点点评 4.   老师对每人进行口头优缺点点评,帮助训练者了解自己的不足与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和知道如何改进 训练目的:训练培训师根据以后要讲课的内容,结合前面老师教的授课技巧,进行新技巧与老课程内容的融合训练,同时授课导师根据每个人的优缺点进行精准分析点评,让每位培训师在以后的授课中发扬优点,改变缺点。   第五天上午(五天四晚:第三天晚上)   第十篇章 培训师语言表达训练 三、培训师感性语言训练 1.   感性语言的重要性 2.   重音节奏语言训练 3.   柔情感性语言训练 4.   热情感性语言训练 5.   画面感性语言训练 6.   五种感性语言文章结合训练 教学目的:训练培训师情感语言的能力,训练培训师讲案例讲故事的标准语言能力,训练培训师通过感性语气带动学生学习投入度的能力。   PTT高级班第三次微课程训练(下) (每人训练6分钟+对每人点评2分钟,每人共需要8分钟) 1.   依据已学技巧,结合要讲内容训练“技巧+内容” 2.   所有学员对每人进行书面优缺点点评 3.   老师对每人进行书面优缺点点评 4.   老师对每人进行口头优缺点点评,帮助训练者了解自己的不足与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和知道如何改进 训练目的:训练培训师根据以后要讲课的内容,结合前面老师教的授课技巧,进行新技巧与老课程内容的融合训练,同时授课导师根据每个人的优缺点进行精准分析点评,让每位培训师在以后的授课中发扬优点,改变缺点。      
  第五天下午(五天四晚:第四天上午)   四、培训师段论语言训练 1.   随口四段论语言训练 2.   随口六段论语言训练 3.   随口八段论语言训练 4.   双重段四段论语言训练 5.   双重段六段论语言训练 6.   双重段八段论语言训练 7.   深层段四段论语言训练 8.   深层段六段论语言训练 9.   深层段八段论语言训练 教学目的:训练培训师的语言 文学功底,训练培训师的高端语言套路。让培训师掌握九种中国古老的,具有高学术的语言逻辑体系。    
  第六天上午(五天四晚:第四天下午)   第十一篇章 拔波语言训练(最强悍、按学生终生难忘的语言系统训练) 一、单线拔波语言训练 1.   正向单线拔波语言训练 2.   反向单线拔波语言训练   二、双线拔波语言训练 1.   正向双线拔波语言训练 2.   反向双线拔波语言训练   三、三线拔波语言训练 1.   三线三拔语言训练 2.   三线五拔语言训练 3.   三线绝唱语言训练      
  第六天下午(五天四晚:第四天晚上)   四、四线拔波语言训练 1.   四线一拔语言训练 2.   四线二拔语言训练 3.   四线四拔语言训练 4.   四线拔波巅峰语言大赛   五、递进横拔语言训练   PTT高级班第四次微课程训练一(6-8人) (每人训练8分钟+对每人点评2分钟,每人共需要8分钟) 1.   培训师结合老师前面讲过的所有技巧,结合以后自己要讲的内容进行“技巧+内容”的结合训练 2.   所有学员对每人进行书面优缺点点评 3.   老师对每人进行书面优缺点点评 4.   老师对每人进行口头优缺点点评,帮助训练者了解自己的不足与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和知道如何改进 训练目的:训练培训师根据以后要讲课的内容,结合前面老师教的授课技巧,进行新技巧与老课程内容的融合训练,同时授课导师根据每个人的优缺点进行精准分析点评,让每位培训师在以后的授课中发扬优点,改变缺点。   第七天上午(五天四晚:第五天上午)   PTT高级班第四次微课程训练二(6-8人) (每人训练8分钟+对每人点评2分钟,每人共需要8分钟) 1.   培训师结合老师前面讲过的所有技巧,结合以后自己要讲的内容进行“技巧+内容”的结合训练 2.   所有学员对每人进行书面优缺点点评 3.   老师对每人进行书面优缺点点评 4.   老师对每人进行口头优缺点点评,帮助训练者了解自己的不足与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和知道如何改进   模联语言系统训练 模拟联合国各国政要在联合国发言标准系统训练,每人三分钟。      
  第七天下午(五天四晚:第五天下午)   PTT高级班第四次微课程训练三(6-8人) (每人训练8分钟+对每人点评2分钟,每人共需要8分钟) 1.   培训师结合老师前面讲过的所有技巧,结合以后自己要讲的内容进行“技巧+内容”的结合训练 2.   所有学员对每人进行书面优缺点点评 3.   老师对每人进行书面优缺点点评 4.   老师对每人进行口头优缺点点评,帮助训练者了解自己的不足与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和知道如何改进 训练目的:训练培训师根据以后要讲课的内容,结合前面老师教的授课技巧,进行新技巧与老课程内容的融合训练,同时授课导师根据每个人的优缺点进行精准分析点评,让每位培训师在以后的授课中发扬优点,改变缺点。    
  第十一篇章 感性与理想结合修炼   一、课程深度与课程高度 1.   课程的四大常用逻辑分析 2.   课程意识三层次分析 3.   培训师四种风格与四大逻辑及意识三层次结合 教学目的:提升培训师在教学中的高度与深度,解决老师课程内容平庸问题。   二、意识三层次与四大逻辑结合训练 1.   意识层课程逻辑训练 2.   下意识课程逻辑训练 3.   潜意识课程逻辑训练 教学目的:训练培训师对每张幻灯片,每个微细节知识点的讲解深度以及每个知识点的教学目的。   三、培训师课程感性与理想的关联分析 1.   课程理性的目的:了解内容 2.   课程理解的重要性及需要应用的方式及标准 3.   课程感性的目的:认同价值观 4.   让学员课程认同价值观需要具备的教育方法 教学目的:训练培训师对每个微细节知识点进行授课技巧设计,将前面所有学习的技巧在以后的课程中全面发挥。   四、培训师课程互动大全 1.   八大课程互动系列分析 2.   每个互动的教学目的分析 3.   每个互动适合的时长及频次 教学目的:训练培训师在课程中合理的大型互动布局,预防互动过多点用教学时间。预防互动过少造成课程氛围沉闷,合理应用互动技术,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   课程结束与课程回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