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理念,打破部门墙 主讲:林 安   课程背景: 任何实体企业,无不以服务客户、实现客户的价值主张,从而获取价值为最高原则,如何将“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在企业落地、践行,传承,是企业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企业最大的挑战。 本课程除了系统地诠释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外,重点放在“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如何在战略、流程与制度、组织等层面落地、践行、传承,大量采用了华为的实践案例,通过研讨,使得企业将”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理念与自己企业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将核心理念内化到成员的灵魂深处;固化为企业的各项制度,并外化为员工的行为与习惯。 只有打破了部门墙,“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理念才能很好地落实,本门研讨介绍了打破部门墙的具体方法。 课程收益: 1、       企业收益: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       学员收益:理解核心理念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形成;掌握在制度、流程,组织及行为等层面如何将“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理念落地、践行,传承的方法;掌握打破部门墙的方法。 学员对象: 企业法人代表、各级管理者、与企业经营管理强相关的政府部门。 授课方式: 学员分组(方便讨论交流); 授课(40%)+案例分享(30%)+讨论(30%)。 授课贯穿双向交流、引导与启发。 授课天数: 2天(每天6小时)。   课程大纲 一、以客户为中心 1.   谁是你的客户 2.   客户的脸谱是不断变化的 3.   为什么要以客户为中心 4.   以客户为中心 5.   客户忠诚度如何得来 6.   客户的认知 7.   为客户着想 1)      录像:为客户着想 2)      为客户着想 8.   准确了解客户的期望 9.   胸怀同理心,积极有效地倾听客户 10.当好听众的七个好习惯 11.案例:华为的“以客户为中心“ 12.讨论:您是否认同以客户为中心?对您及您的企业有何借鉴意义? 二、“以客户为中心”的落地、践行、传承 1.    案例:让文化听得到、看得见、摸得着 2.     “以客户为中心”的逐层落地 1)    战略层面 A.    基于差距、聚焦客户制定战略并设计业务 B.    案例:华为“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管理 2)    流程层面 A.    简单、快速高效的响应原则 B.    案例:华为流程管理充分体现了“以客户为中心“ 3)    制度层面 A.    以制度和机制使“以客户为中心“得以长久 B.    所有制度聚焦“客户至上“(外部与内部客户) C.    案例:华为的制度管理 4)    组织层面 A.    以快速响应、高效协同为原则 B.    案例:华为的组织设置与关键运作 5)    人力资源层面 A.    人力资源战略紧扣业务战略 B.    案例:华为的人力资源管理充分体现了“以客户为中心“ 6)    绩效管理层面 A.    强调过程管理 B.    案例:华为的绩效管理如何体现“以客户为中心“ 7)    激励体系层面 A.    聚焦激励需求 B.    案例:华为的激励充分体现聚焦内部客户的本质需求 8)    价值体系层面 A.    围绕是否为客户创造有效价值、公正评价有效价值、科学分配价值 B.    案例:华为“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体系管理 9)    干部管理层面 A.    干部标准 B.    案例:华为“以客户为中心“的干部管理 10)  讨论:“以客户为中心”如何在您的企业落地? 3.    “以客户为中心”的践行 1)    案例:屁股对着老板,脑袋对着客户 2)    强化“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理念 3)    案例:“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 4)    提升团队执行力 A.    对团队成员的要求 B.    流程与组织建设 C.    激励 D.   企业文化建设 5)    干部是践行的根本保障 6)    讨论:“以客户为中心”如何在您的企业践行? 4.    “以客户为中心”的传承 1)    一把手需坚守核心理念 2)    干部队伍对核心理念的一致认同 3)    自我批判 4)    开放、妥协,灰度 5)    讨论:核心理念传承的关键要素是什么?本企业如何做好传承? 三、打破部门墙 1.    形成部门墙的主要原因 2.    内部客户的服务意识 3.    战略落地的跨部门的流程指标 4.    案例:跨国安装专线为何如此艰难 5.    讨论:跨国安装的案例说明什么问题?如何解决?举例说明你们实际工作中类似案例?如何解决? 6.    “铁三角”在市场拓展协同中的意义 7.    功能型组织向形目型组织转变 8.    讨论:“铁三角”对你们有否实用价值?应如何配置? 9.    各部门共同承担项目KPI,共享利益 10.  将各部门的资源放在一个平台上共享,实行有价使用 11.  干部的服务、协同意识 12.  规范的绩效管理 四、总结 **********************************TheEND****************************  
 |